疫情导致人流、物流受阻,市场需求承压,供给走弱,服务业受影响程度更大,政治局会议称稳增长、稳就业、稳物价面临新的挑战,要求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,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
疫情影响加剧,服务业供需均回落至2020年3月以来最低,就业下降,企业成本压力持续上升,市场乐观度略有上扬
疫情导致供应链受阻,制造业供需继续下滑,就业转弱,政治局会议称稳增长、稳就业、稳物价面临新的挑战,要求抓紧谋划增量政策工具,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
制造业供给和需求持续收缩,物流不通畅成为痛点,供应商交付延迟率创调查以来次高,工人返岗困难,通胀压力仍高企
制造业供需由升转降,服务业受到冲击更大,通胀压力继续攀升,企业预期再度下降,国务院要求咬定目标不放松,制定应对可能遇到更大不确定性的预案
疫情影响下服务业供需双双走弱,就业收缩,企业成本压力增加,市场乐观度减弱;制造业、服务业景气度均大幅走低,拖累3月财新综合PMI降至2020年3月以来最低
制造业供需由升转降,通胀压力继续攀升,疫情和俄乌冲突导致企业预期再度下降,实现增长目标难度加大,国务院要求咬定目标不放松,制定应对可能遇到更大不确定性的预案
受国内多地疫情暴发等影响,3月制造业景气度大幅转弱,供给和需求收缩,外需恶化,就业保持稳定,通胀压力持续上升,市场乐观情绪减弱
制造业景气重回扩张区间,服务业景气度明显回落,就业持续承压,通胀再度攀升;春节后经济仍然偏弱,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将有更多稳增长政策出台
服务业需求出现收缩,就业继续处入收缩区间,价格涨幅有所回落,服务业企业乐观度回升至三个月新高
制造业景气度回升,供给恢复,内需改善更加明显,企业家乐观预期增强,但外需依然疲弱,就业市场持续低迷,部分原材料和运输价格推高通胀,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
制造业供给恢复,需求改善幅度更大,但就业持续承压,通胀再度攀升;春节后经济仍然偏弱,即将召开的全国两会上将有更多稳增长政策出台
受海内外疫情反复影响,制造业和服务业供需均明显走弱,就业持续承压,通胀略有回升,“就业过年”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将低于2021年
国内市场需求低迷,海外需求大幅下滑,就业持续承压,企业成本压力较大,部分原材料价格高企仍是隐忧,服务业市场乐观情绪降至16个月来最低
受海内外疫情反复影响,制造业供需均明显走弱,就业持续承压,通胀略有回升,“就业过年”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将低于2021年
受海内外疫情拖累,中国制造业生产和需求均趋弱,外需收缩较快,就业压力增加,通胀略有抬头,但仍属温和
2021年末,供给约束减弱,需求相对低迷,通胀压力逐渐放缓,就业持续承压;随着稳增长政策陆续出台,2022年一季度投资发力可期
服务业供给和需求均回暖,外需保持平稳,就业温和增长,通胀压力缓解,但服务业投入价格持续高于收费价格,企业成本压力仍大;市场担忧全球疫情,乐观情绪有所减弱
保供稳价措施持续显效,供给约束继续减弱,表现好于需求,通胀压力继续放缓,就业持续承压;稳增长政策陆续出台,2022年一季度投资发力可期
供需好转,价格指数持续回落,通胀压力得到一定缓解,就业指数在收缩区间录得2021年3月来最低值,企业乐观度在扩张区间内有所下降
在一系列保供稳价措施作用下,制造业供给约束明显减弱,通胀压力得到缓解,服务业受疫情影响再度放缓,经济回暖基础并不牢固,中小企业纾困仍是重点
受疫情拖累,服务业需求增速均放缓,投入价格加速上升,而收费价格涨幅回落,企业成本压力凸显;就业指数录得半年来最高,企业仍保持乐观预期
在一系列保供稳价措施作用下,供给约束明显减弱,表现优于需求,通胀压力明显放缓,经济回暖基础并不牢固,中小企业纾困仍是重点
制造业供给明显恢复,升入扩张区间,但需求疲弱;新出口订单指数、就业指数均连续四个月落入收缩区间;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初见成效,两个价格指数大幅下降,但通胀压力仍不容忽视;中小企业纾困仍是未来政策重点
疫情好转带动需求回升,供给约束成为影响经济运行的首要因素,通胀压力继续攀升且部分向下游传导,既要采取措施保供稳价,更要重点关注下游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